■ 2018年度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中共有303家企业,占获奖单位总数的47%,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了国有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加强。
■ 龙头骨干企业表现突出,如华为公司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项目自主研制了基带、中频、处理器芯片,在超过170个国家商用部署,三年累计销售收入达2788亿元。
■ 潍柴动力完成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结束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历史,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产销量世界第一。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285个项目(人选)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曾于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率领的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等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在遵循现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在延续已有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落实了提名制、定标定额评审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评审机制,提升了奖励的权威性。
从获奖项目看,该负责人指出,其中受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占到获奖总数88.2%,而自然科学奖支持率更达到97.4%。进步奖企业参与的项目108个,占比76.3%。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研究时间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国家奖的时间间隔为4.4年。获奖人员仍以中青年为主,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4.9岁,最年轻的38岁。
谈到2018年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特点,该负责人表示,这些成果涉及基础科学与产业技术的各个方面,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获奖项目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二是产业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面向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竞相涌现;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显著加强;五是长期积累和团队合作作用凸显。
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国家科技奖的舞台。国家科技进步奖134项通用类获奖项目中,75%的项目有企业参与,其中三分之一的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2018年度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中共有303家企业,占获奖单位总数的47%,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了国有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加强。
龙头骨干企业表现突出,如华为公司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项目自主研制了基带、中频、处理器芯片,在超过170个国家商用部署,三年累计销售收入达2788亿元。潍柴动力完成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结束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历史,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产销量世界第一。
据悉,许多科技项目都是围绕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展开研制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获得国家进步奖一等奖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攻克了动力性和经济性同步提升、排放控制、可靠性提升等行业公认的技术难题,并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个创新平台,开发了全系列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产品,打造了动力总成专业化研发制造基地。经专家鉴定,项目“总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动力总成的变斜率踏板特性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三年,项目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12.0亿元,新增利润109.4亿元。
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集中采访现场,来自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顾问马洪琪,介绍了团队历时十余年联合攻关,发明了一种利用水能作为提升动力和安全保障措施的全新升船机——水力式升船机,获得了发明奖二等奖。
据介绍,水力式升船机为世界首创,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通航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它的研制打通了澜沧江一湄公河水运主通道,为境内外船舶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服务,有效落实了中老缅泰四国签署的商船通航协定,为实现澜湄合作的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获得国家进步奖二等奖的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则针对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创立了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开发了世界首套模块式高效干法选煤工艺系统,实现了煤炭大规模干法分选提质。该选煤工艺系统具有不用水、分选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已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1275套,年分选煤炭近2亿吨,并出口至美国等21个国家65套,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
此外,基于共用架构的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进步奖二等奖,所开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在与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竞标中胜出,首次实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我国乘用车和商用车企业的大规模前装配套,已用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吉利、宇通、金龙等企业的40余款车型,近三年累计生产销售相关产品49.5万套,新增销售额14.1亿元,装配该产品的汽车累计销售超过386亿元,引领了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