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对外对内两项国家战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dy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既立足当前,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着眼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前瞻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描绘了未来三十年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个对外“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一个对内“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无缝的对接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托起“两个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 静)
A 对内提升制造业实力 对外深化产业国际合作
“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升制造业国际化实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企业“走出去”。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主要是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引导企业融入当地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投资和经营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境外“本土化”能力。
深化产业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主要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与产业分工,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合作。发挥沿边开放优势,推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以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加值链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B 对内完善扶持政策 对外保障企业“走出去”
“中国制造2025”战略扶持与支撑制造业发展,保障“一带一路”战略企业“走出去”。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继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积极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租赁方式,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设立研发中心和高技术企业、收购兼并等的支持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对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法律保障,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对企业加大政策性贷款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大型成套设备融资保险支持政策等长期制度化安排,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支持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开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和预警机制,为制造业企业营造规范、便利、安全的海外投资环境。
推动重点领域发展与合作
“中国制造2025”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合作领域高度一致,两大战略双轮驱动,“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地实施又为“一带一路”战略做好坚实的支撑。
C 电力装备产业基础雄厚 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合作
“中国制造2025”推动支撑“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合作。
雄厚的电力装备产业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装备支撑。
丰富的电力工程经验
以大型火电和水电成套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峡电站、溪洛渡电站、仙游抽水蓄能电站、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向家坝电站、灵武电厂二期大型空冷机组示范工程、岭澳核电站(二期)、秦山核电站、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等依托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与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与竞争的舞台。上述世界性工程的建成投产,为我国步入电力装备制造强国奠定基础。
实施“走出去”的信心
近几年,随着行业技术进步和国际市场的开拓,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已经基本具备大规模“走出去”的基础。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有利于国内产能的国际合作,也为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了与国际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机会,有利于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利于提高关键零部件装置配套、服务与物流、工程设计与建设等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力度,有益于提升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
“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重点在于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方面,尤其是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等方面,而“中国制造2025”将会是“一带一路”重点能源合作项目上的重要支撑。
D 两战略无缝对接中国装备将装备世界
“中国制造2025”支撑“一带一路”推动设施联通与交通设施重点建设合作。
中国装备不仅仅装备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优先建设领域,尤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交通管理设施设备上,中国制造将会“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地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实施无缝对接,使中国装备走出去装备世界。
高铁带动轨道交通“走出去”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集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特别是近十年来在“高速”、“重载”、“便捷”、“环保”技术路线推进下,我国大功率机车和高速动车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球市场具有一定优势。大功率电力机车居世界dy,自主研制的CRH380A和谐号高速动车安全性指标低于国际铁路联盟限度标准,舒适度指标均在国际标准优级范围内,节能环保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与20个国家进行了高铁合作或者洽谈,涉及土耳其、泰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家,辐射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区域,合计的高铁里程数有1万公里。
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孕育新一轮全方位的变革,凭借大功率机车和高速动车的优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将快速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海洋工程将“远洋”海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实力逐步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dy造船大国,2013年我国造船完工、新接订单、手持订单量,连续四年保持世界dy。
近年来,我国在符合国际新公约新规范新标准的新船型研发上取得较大成绩,在大型散货船、超大型矿砂船、超大型油船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经济、先进的节能环保船舶,受到国际市场青睐。高技术高附件值船舶不断取得突破,海工装备发展明显提速,深海装备的设计建造不断取得突破,已先后成功研制交付了世界首座圆筒形深水钻井储油平台、深水工程勘察船、深水铺管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
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较为完备的科研开发、总装制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紧密协同的产业体系,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形成若干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基本掌握核心的设计建造及配套关键技术,总装造船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化水平达到世界前列,基本实现设计制造全过程的信息化、敏捷化,自主创新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都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支撑。
航空产业“走出去”基础雄厚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航空技术体系、产品谱系和产业体系,在民机方面“新舟”系列和ARJ21等支线客机即将以一定规模投入国内外航线,大型干线客机C919的研制取得重要突破并获得大量意向订单,我国航空制造业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航空产业角度来看,我国的航空产品研发能力、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和数字化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先进武器装备自主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若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品和企业正在逐步形成之中,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随着大型客机研发和运营的逐步成熟,我国航空产品将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需要。“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契合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根本要求,通过持续实施两大战略,并使两大国家战略无缝对接,到建国一百周年时,我国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强国。
●相关报道
中企全产业链出击 “一带一路”沿线基建商机涌现
林秀敏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对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举措。“一带一路”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部分区域,将优先带动大批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等跨境项目的建设。日前从第六届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高峰论坛上获悉,随着“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实际行动,区域基础设施合作商机涌现,中国企业在多方支持下,拟“全产业链”走进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具有哪些潜能
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对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巨大潜能。
首先,“一带一路”的政策将会进一步提升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因为它将给各国带来更多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降低各国物流成本,便于将资源蕴藏变成经济优势。
其次,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仅占中国对外贸易的25%,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一带一路”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
第三,“一带一路”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对投融资市场的影响力。据统计,未来一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企业,考虑将人民币交易增加到占贸易总量的六成。
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上,走得最远的是欧盟,其实拉美也是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先行者,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踯躅于现状。目前,拉美国家也期待中国企业的进驻,投资与建设基础设施,助力经济发展。
各方提供大力金融支持
据了解,在基础设施方面,亚洲每年约有7000多亿美元的投资缺口。正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孙平所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点,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资金问题则是重点,是关键问题,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瓶颈。
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丝路基金已经启动。此外,中国的银行业也对“一带一路”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在对海外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经验丰富。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程慧娟表示,在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上,中国银行要积极构建“一带一路”上的金融大动脉,争做“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的首选银行,争做“一带一路”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渠道银行,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及时、有效、充分的金融资源支持。
中国企业全产业链“走出去”
“中国的企业可能是最适合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基础设施的企业,因为中国企业在发展自己国内的基础设施时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同时他们也拥有更多的资金。”亚洲首席分析师、BMIRe鄄search,CedricChehab在第六届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高峰论坛上表示。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响应中国政府号召“走出去”以来,在非洲和拉美市场上积攒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中国在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可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互利合作。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个提升的机遇。
据了解,在2014年国际承包商250强排行榜中上榜的西班牙公司总收入比例超过77%,而上榜的中国相关企业仅为14%。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在海外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通过“一带一路”延伸到的其他国家的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一些大型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向全球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扩大“走出去”的范围和实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我们电力建设企业,原来主要是以总承包为主,现在是从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到运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为社会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斌说。
存在的风险仍需警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毕马威中国海外投资业务主管、并购税务服务亚太区主管合伙人VaughnBarber认为,透明度对于长期合作及和睦发展非常重要。
今年4月份,《经济学人》的一个报告指出,某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相对高的盈利和信贷风险。VaughnBarber认为,针对“一带一路”的项目,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在设计、建设、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合作,将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此外,他还认为,PPP模式将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和运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王斌建议,除了中国和所在国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通过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在投资上要尽可能吸收当地的力量,让当地的民众在建设过程和运用过程中能感受到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感受到“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好处。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实过程中,中国企业还要超越自我,避免走更多的弯路。
(本文作者为电子工业出版社工业技术分社社长、《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