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这是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次降息,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即由此前的稳健操作转向实际上的宽松,重点是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小微企融资难与贵
在中国人民银行此次降息之前,半年内我国已经进行了两次降息和两次降准。然而,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尽管企业名义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在CPI环比下降,特别是PPI较快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仍相对偏高,因此,有必要通过降低名义利率来达到降低实际利率、稳定投资增长的目的。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不仅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还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利于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有利于经济总体向上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未改,各项指标未见好转,企业正经历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行业的艰难转型,实际融资成本仍然是欧美的两倍以上,持续降息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强刺激和大放水。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实际上已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中国人民银行降息并放松了贷款要求,民众贷款更加容易,贷款的成本降低将会促进消费。从某种程度看,货币政策实际通过股票市场来影响实体经济,即通过降息来鼓励直接融资,从而促进企业投资。预计消费者信心指数在未来会有所上升,直接影响到投资产品,有利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减轻债务负担,有利于经济总体向上发展。其中,利好较大的主要有房地产、基建、水泥、建材、煤炭等资产负债率较高或资金流动性压力较大的行业。
尽管如此,目前降息力度仍然不够,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到三季度将会体现。为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下一步仍需进行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并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激励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加以配合,如扩大直接融资占比,发挥金融创新的作用,降低经济部门对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过度依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