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企业人才争夺战已在无声中上演
发布时间:2012-6-8 阅读:1275次
对于中国机械工业而言,技术薄弱和人才稀缺,始终是掣肘我国机械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因素。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人才地位在机械行业的日趋凸显,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愈加关注。对于正在加快自主创新、积极进军高端技术、发展高端装备的中国机械企业而言,对人才的争夺和储备,是决定今后企业能否占领战略制高点的关键之一。
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成本的上升,加大投入获得高端人才则显得更加紧迫。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苦练内功,加大人才储备,以期更大的发展,成为了企业不谋而合的共识。
人才缺口大
2012年机械行业人才缺口巨大。一季度热门招聘职位和求职职位中机械工程师仍居榜首,多数企业仍缺少技术型人才。据2012年4月机械行业人才供需报告数据显示,4月机械行业的企业用人需求下降4%,求职者数量环比也呈现大幅下降,降幅为36%。总体来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2月23日,中国工程机械大省湖南“长株潭”三地人才招聘会上,企业普遍反映:“普通工种基本都招满了,急缺工程师等高端人才。”
企业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这种白热化不仅仅体现在市场上也体现在人才争夺上。
校企合作
日前,在江苏大学举行的“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2012年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机械行业与高校之间既有着密不可分的工作联系,又有着志同道合的责任使命。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级专门人才,也是行业与高校共同履行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责任的体现。”
国内企业也已经将高校学生作为企业人才竞争的重点。企业纷纷选择与高校牵手,为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除了在教学设备、场地等硬件上的投资,企业还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奖学金”的鼓励与支持。
平静的校园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徐工在2011年在江苏大学合作建立徐工集团江苏大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徐工与江苏大学就学生教育人才培养等问题与江苏大学达成共识。这所研究所将源源不断的为徐工注入新生力量。4月份,三一重工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办“混凝土企业管理精英班”。这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个校企联合为客户培养人才的培训基地,希望以此打造工程机械行业MBA人才的摇篮。
校企合作的人才输送模式能够有效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在学校就接触到企业的文化,增加其对企业的认同度。这种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应届毕业生流动性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同时,减短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从事校企合作企业名利双收。